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,中醫藥抗疫方案為全球疫情防控貢獻了中國智慧。
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近日專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了解到,我國中醫藥國際化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,在醫療保健、產學研以及文化等方面協同推進,從更大范圍、更高水平、更深層次走向世界,迎來全方位、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格局。未來將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合作,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和"一帶一路"建設。
抗疫貢獻加速中醫藥國際化
記者了解到,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統籌下,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積極開展中醫藥抗疫國際合作。通過積極作為,中醫藥在海外抗疫中發揮的作用對中醫藥國際化產生了積極影響,為營造有利于中醫藥海外發展的國際環境,擴大中醫藥產品在國際市場所占份額,推動中醫藥產品和服務貿易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。
據介紹,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了工作。一是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,為其提供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中英文版材料,推介中醫藥療效和有效藥物篩選情況。
二是發布英文版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,召開上合傳統醫學視頻會議,支持舉辦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"全球疫情防控經驗和國際合作交流"視頻會議,舉辦近40場抗疫專家視頻交流和直播活動,與意大利、德國、日本、韓國、巴基斯坦等82個國家和地區交流中國中醫藥診療方案、有效方藥,共享中醫藥全程深度參與疫情防控、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與做法。
三是根據國外需求,支持有關機構向10余個國家和地區捐贈中醫藥產品,充分展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。
四是服務外交大局,為286個駐外使領館捐贈"清肺排毒湯"等有效方藥,面向海外留學生發放包括連花清瘟膠囊在內的防疫"健康包",并建設"全球抗疫中醫藥服務平臺",專門為海外華僑華人提供遠程咨詢服務和專業指導,傳遞祖國關懷。
五是提供醫療指導,配合國家衛生健康委選派中醫師加入對外醫療專家組,幫助當地政府防控疫情。派往意大利、英國、委內瑞拉、俄羅斯、埃塞俄比亞、布基納法索、沙特阿拉伯、柬埔寨、菲律賓、緬甸、老撾、巴基斯坦、哈薩克斯坦、烏茲別克斯坦、馬來西亞等國的醫療專家組均有一定比例的中醫師,在當地開展防護知識講座、問診咨詢,以中醫藥為紐帶貢獻中國力量,極大促進了民心相通。
全方位高質量協同發展
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視不斷加強,出臺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》《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(2016-2030年)》《中醫藥"一帶一路"發展規劃(2016-2020)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,使中醫藥事業得到長足發展,形成并完善了中醫藥醫療、保健、教育、科研、產業、文化協同推進發展格局,為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,也推動了中醫藥更大范圍、更高水平、更深層次地走向世界。
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了解到,多年來,重要國際組織積極推動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傳統醫學發展。世界衛生組織1978年發布的《阿拉木圖宣言》,倡議各國政府將傳統醫學納入初級衛生保健體系;2008年通過的《傳統醫學北京宣言》,呼吁各國政府將傳統醫學納入國家衛生體系;2013年發布《傳統醫學全球戰略(2014-2023)》,確定全球傳統醫學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戰略行動。此外,世界衛生大會于2019年5月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(ICD-11),其中納入了以中醫藥內容為主體的傳統醫學章節,這是傳統醫學首次被納入主流醫學分類系統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于2010年、2018年將"中醫針灸"和"藏醫藥浴法"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,并于2011年將我國中醫藥古籍《黃帝內經》和《本草綱目》列入"世界記憶名錄"。國際標準化組織于2009年成立了"中醫藥技術委員會"(TC249),并將秘書處設在中國。截至目前,TC249已發布62項中醫藥國際標準。
除了國際組織的大力支持,海外民眾對中醫藥醫療保健的作用也充分肯定,中醫藥的國際認知度和接受度不斷提高。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目前113個成員認可使用針灸,其中29個設立了相關法律法規,20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。有些國家的健康保險體系還覆蓋部分其他中醫藥療法。
而在對外醫療援助中,目前中國已向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的70多個國家派遣了醫療隊,基本上每個醫療隊都有中醫藥人員,約占醫務人員總數的10%。援外醫療隊采用中藥、針灸、推拿以及中西醫結合的方法,治療了不少疑難重癥,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,得到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贊揚。
與此同時,記者了解到,20世紀上半葉至今,中醫藥教育和研究在全世界廣泛推進,部分國家開設了全日制中醫藥教育課程。近年來,全球醫學界對中醫藥的科學研究越來越重視,有關中醫藥學的研究整體呈逐步上升的發展趨勢。
多措并舉破解中醫藥國際化難點
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采訪了解到,在迎來歷史機遇期的同時,中醫藥"出海"仍面臨較大挑戰。
一是在醫療保健方面,在絕大多數國家,中醫師尚未取得法律認可的醫師地位,甚至在個別國家,中醫師需與當地取得醫師資格的西醫醫生進行合作,自身無處方權;二是在教育培訓方面,我國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無法取得大多數國家的學歷認可,而海外當地的中醫藥教育質量參差不齊,整體水平較低;三是在科學研究方面,國外所開展的研究普遍存在中醫中藥分離、基礎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,藥物研究"以西貫中""以西律中"等現象嚴重;四是在中藥產業方面,由于中藥自身成分復雜度高、配伍理論獨特,完成外國尤其西方發達國家藥品注冊程序難度較大;五是在發展氛圍方面,不但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之間存在巨大差異,各國不同傳統醫學之間也存在天壤之別。中醫藥籠統歸于傳統醫學范疇,盡管其理論體系完善、應用歷史悠久、傳播范圍遍及全球,但各國現代醫學一般對傳統醫學持質疑和排斥態度,政策環境和發展氛圍亟待改善。
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建議,解決上述難點和短板,一是繼續加強政府間合作,為中醫藥國際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,推動中醫藥醫療、科研、教育、產業領域具體項目開展;二是通過中外政府間經貿談判,降低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壁壘,擴大中醫藥國際市場準入;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疫情防控,分享中國方案,為全球疫情防控貢獻力量,進一步提升對中醫藥科學性和有效性的認可,進一步擴大中醫藥的使用范圍。
對于下一步中醫藥國際化的重點方向,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未來將繼續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、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國際機構的合作,重點推進與金磚國家、中東歐國家交流,進一步提升中醫藥國際影響力,推動中醫藥參與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和"一帶一路"建設。
轉載: 經濟參考報